引导式教育由匈牙利学者AndrásPeto教授所创建,该法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他人的引导、诱发和教育,采用综合的康复手段,调动患者的自主运动等各方面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来激发患者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此来促进功能障碍者的改善。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及家庭康复治疗,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由于脑瘫儿童行动受到限制,其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流的机会减少,容易形成性格、行为的异常,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性格行为问题。通过引导式教育使脑瘫患儿在体能、语言、智力及社会交往各个方面得到同步发展。脑瘫儿童的智能和性格上的发展会帮助其战胜自己的行动障碍,人际关系、情绪、决心、意志、意识、经验和期望等会影响其整个人生和全部行为,包括在体能方面的表现。
点点是个痉挛型四肢瘫的患儿,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较上肢的运动功能障碍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长期的运动康复训练越来越抵触,在行为上对妈妈很是依赖,缺乏独立性。
在主管医生及主管治疗师的建议下,点点参加了引导式教育学习班。刚加入到学习小组时,点点对上课也是很排斥的表现,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缺乏安全感。引导员也不急,让点点和妈妈坐在课堂的一边当观众,看其他小朋友上课,等点点适应这个环境了,不害怕了,再慢慢的参与到小组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引导点点主动活动,通过提供合适的辅具等让她慢慢脱离对妈妈的依赖。
现在的点点参加引导式教育将近一年整,较刚参加学习时,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上课过程中,妈妈可以不在课堂换其他的治疗人员陪同,活动过程中,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她会拒绝帮助,尽最大可能的自己来完成。同时点点在言语单训后,会把学会的言语在小组活动中应用起来和其他小朋友及老师进行交流。
点点说,妈妈我长大了,我自己来。
宁波市康复医院 儿童康复科 
[全文下载]
|